戰爭下的理財與風險管理
在危機中守護家庭財富的實戰指南
面對潛在的軍事衝突威脅,個人理財規劃的重心必須從傳統的資產增值,轉向更務實的風險管理與韌性建構。本指南將帶您瞭解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同時維持正常生活品質,並為最壞情況做好準備。
(根據劉玉皙教授2025.10.12於濟南教會專題演講所製作的動態筆記)
雙軌生活:在備戰與日常間取得平衡
台海戰爭並非無法預測的「黑天鵝事件」,而是全球皆已預期的已知風險。然而,這不代表我們應該放棄當下的事業發展與投資機會。真正的智慧在於建立「雙軌生活」模式——一方面撥出部分資源進行系統性的風險準備,另一方面繼續參與台灣經濟的成長。
這種平衡心態能讓我們避免兩種極端:既不會因過度恐慌而做出錯誤決策,也不會因盲目樂觀而疏於防範。關鍵在於理性評估風險,並在承受能力範圍內做好準備。
01
持續正常生活
事業發展、家庭經營、常規投資
02
系統性備戰
調整資產配置、強化財務韌性
03
保持心理韌性
冷靜理性、避免恐慌決策
戰時理財的兩大核心目標
交易流動性
確保在戰爭期間,個人仍有足夠且可用的支付工具來購買生活必需品,維持基本生存需求。這包括現金、多元支付管道,以及分散的銀行帳戶。
關鍵問題:當 ATM 停擺、網路銀行中斷時,您還有其他方式取得資金嗎?
資產保值
在戰爭期間及戰後,盡最大可能減少財產因貨幣貶值與惡性通膨所造成的損失,為個人、家庭與社會的重建保留資本
關鍵問題:當台幣大幅貶值時,您的資產配置能否維持實質購買力?
烏克蘭的慘痛教訓:貨幣崩潰的真實衝擊
烏克蘭幣價值暴跌
自 2014 年克里米亞危機後,烏克蘭幣價值僅剩原來的五分之一,同時國內物價上漲 4.6 倍。這意味著持有現金、存款、保單等名目資產的民眾,其財富幾乎被通膨海嘯吞噬殆盡。
戰爭最大的金融風險不是股市下跌,而是本國貨幣劇烈貶值。這種風險會直接侵蝕以名目資產形式持有的所有財富,無論您存了多少錢,都可能在短時間內變得一文不值。

重要提醒:烏俄戰爭證明,戰爭不僅衝擊被侵略方,侵略方的金融體系同樣會遭受重創。因此,分散資產配置、持有外幣與實質資產,是對抗貨幣貶值的關鍵策略
政府的金融防禦措施:從流動性到管制
台灣的央行、金管會與財政部已針對戰時金融情境進行兵推演練。瞭解政府可能採取的措施,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預做準備。
初期:維持流動性
確保金融機構正常運作,民眾能提領現金與使用支付工具
戰時動員:暫停交易
暫停外匯交易、股市與債市交易,防止恐慌性拋售
資本管制
禁止資金匯出、限制每日提款上限、管制外幣提領用途
逐步恢復
根據烏克蘭經驗,約 2-3 個月內平息擠兌並恢復市場運作
這些管制措施是穩定局勢的必要之惡。瞭解這些可能性,能幫助我們提前規劃,避免在關鍵時刻措手不及。
台灣 vs. 烏克蘭:我們的金融韌性優勢
從各項金融韌性指標來看,台灣在戰前的經濟體質普遍優於烏克蘭開戰前的情況,這歸功於長期以來嚴格的金融監管與審慎的財政政策。
這些優勢代表台灣具備較強的抗壓能力,但絕不代表我們可以掉以輕心。個人仍需做好萬全準備,因為即便整體經濟韌性較高,戰時的金融衝擊仍將是全面性的。
確保交易能力:當金融系統失靈時
有效的備援工具
1
家中存放現金
準備 2-3 個月生活費的台幣及美元現鈔,應對電子支付中斷
2
分散銀行存款
將存款分散於多家銀行,避免單一系統遭攻擊時所有資金凍結
3
多樣化支付工具
熟悉使用信用卡、悠遊卡、台灣Pay、Line Pay、Apple Pay等多種管道
戰時無效的工具
  • 實體黃金 — 難以分割、驗證真偽且不易於日常交易
  • 境外銀行存款 — SWIFT系統可能中斷,無法匯回台灣
  • 境內銀行外幣存款 — 外匯管制期間可能無法提領或轉換
資產保值策略:對抗貨幣貶值的配置藝術
不同類型的資產在戰時面臨截然不同的風險。瞭解各類資產的特性,是建構防禦性資產配置的基礎。
名目資產
風險:最高
現金、存款、債券、保單
價值以固定貨幣單位計算,直接受貶值與通膨衝擊
實質資產
風險:中等
房地產、股票、黃金ETF
價值會隨物價調整,具抗通膨特性但仍受市場波動影響
外幣資產
風險:較低
美元、歐元等強勢貨幣資產
可規避本國貨幣貶值風險,但需考慮匯兌與管制問題
虛擬貨幣
風險:極高波動
比特幣等去中心化資產
與主權貨幣脫鉤,風險與潛在回報並存,,需專業知識

特別提醒:負債(如房屋貸款)在戰時反而受益,因為債務的實質價值會因通膨而降低。但這不代表應刻意舉債,而是提醒已有房貸者不必過度恐慌。
個人金融韌性自我檢核
韌性指的是從打擊中恢復的能力。透過以下六大面向,系統性地檢視並提升您的財務防禦力。
收入穩定性
  • 評估戰爭對工作的衝擊
  • 開拓多重收入來源
  • 確保至少六個月生活費的緊急預備金
  • 預先儲備物資降低現金需求
流動性管理
  • 熟悉所有資產的變現管道
  • 在平時進行變現測試
  • 預備網路中斷時的備用方案
債務管理
  • 戰時仍需按時繳納房貸與信用卡
  • 維持良好信用紀錄
  • 檢視並控制非必要支出
金融知識
  • 清楚掌握財務收支狀況
  • 對高報酬商品保持警惕
  • 嚴防金融詐騙
  • 選擇受金管會監管的金融產品
心理韌性
  • 培養穩定人格特質
  • 不因市場波動而大喜大悲
  • 對未來抱持信心
  • 將風險視為強化能力的契機
社群支持
  • 建立可信賴的互助網絡
  • 參與社區組織或團體
  • 關注地方治理品質
  • 在選舉中選擇負責任的候選人
最終防線:資訊判斷與公民責任
辨識金融認知作戰
金融領域因其專業性高,容易成為認知作戰的場域。常見手法是利用部分事實,,搭配錯誤的推論與極端情緒,製造恐慌或誤導民眾做出錯誤決策。
警惕「半真半假」訊息
學習區分「事實」與「詮釋」
建立可靠資訊來源
追蹤具專業背景、立場客觀的專家
保持獨立思考能力
避免因情緒而做出衝動決策
積極參與地方治理
個人的韌性有其極限,而村里長是緊急時期政府資源發放的最基層執行者。在地方選舉中積極參與,選擇公正、有責任感的候選人,確保危機來臨時公共資源能被公平有效地分配。
避免資產崩潰的最佳策略,是成功嚇阻侵略並贏得戰爭。而每一位公民的準備與參與,都是構築這道防線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