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下的理財與風險管理
在危機中守護家庭財富的實戰指南
面對潛在的軍事衝突威脅,個人理財規劃的重心必須從傳統的資產增值,轉向更務實的風險管理與韌性建構。本指南將帶您瞭解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同時維持正常生活品質,並為最壞情況做好準備。
(根據劉玉皙教授2025.10.12於濟南教會專題演講所製作的動態筆記)
雙軌生活:在備戰與日常間取得平衡
台海戰爭並非無法預測的「黑天鵝事件」,而是全球皆已預期的已知風險。然而,這不代表我們應該放棄當下的事業發展與投資機會。真正的智慧在於建立「雙軌生活」模式——一方面撥出部分資源進行系統性的風險準備,另一方面繼續參與台灣經濟的成長。
這種平衡心態能讓我們避免兩種極端:既不會因過度恐慌而做出錯誤決策,也不會因盲目樂觀而疏於防範。關鍵在於理性評估風險,並在承受能力範圍內做好準備。
01
持續正常生活
事業發展、家庭經營、常規投資
02
系統性備戰
調整資產配置、強化財務韌性
03
保持心理韌性
冷靜理性、避免恐慌決策
戰時理財的兩大核心目標
交易流動性
確保在戰爭期間,個人仍有足夠且可用的支付工具來購買生活必需品,維持基本生存需求。
這包括現金、多元支付管道,以及分散的銀行帳戶。
關鍵問題:
當 ATM 停擺、網路銀行中斷時,您還有其他方式取得資金嗎?
資產保值
在戰爭期間及戰後,盡最大可能減少財產因貨幣貶值與惡性通膨所造成的損失,
為個人、家庭與社會的重建保留資本
。
關鍵問題:
當台幣大幅貶值時,您的資產配置能否維持實質購買力?
烏克蘭的慘痛教訓:貨幣崩潰的真實衝擊
烏克蘭幣價值暴跌
自 2014 年克里米亞危機後,烏克蘭幣價值
僅剩原來的五分之一
,同時國內物價上漲 4.6 倍。這意味著持有現金、存款、保單等名目資產的民眾,其財富幾乎被通膨海嘯吞噬殆盡。
戰爭最大的金融風險不是股市下跌,而是
本國貨幣劇烈貶值
。這種風險會直接侵蝕以名目資產形式持有的所有財富,無論您存了多少錢,都可能在短時間內變得一文不值。
重要提醒:
烏俄戰爭證明,戰爭不僅衝擊被侵略方,侵略方的金融體系同樣會遭受重創。因此,
分散資產配置、持有外幣與實質資產,是對抗貨幣貶值的關鍵策略
。
政府的金融防禦措施:從流動性到管制
台灣的央行、金管會與財政部已針對戰時金融情境進行兵推演練。瞭解政府可能採取的措施,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預做準備。
初期:維持流動性
確保金融機構正常運作,民眾能提領現金與使用支付工具
戰時動員:暫停交易
暫停外匯交易、股市與債市交易,防止恐慌性拋售
資本管制
禁止資金匯出、限制每日提款上限、管制外幣提領用途
逐步恢復
根據烏克蘭經驗,約 2-3 個月內平息擠兌並恢復市場運作
這些管制措施是穩定局勢的必要之惡。瞭解這些可能性,能幫助我們提前規劃,避免在關鍵時刻措手不及。
台灣 vs. 烏克蘭:我們的金融韌性優勢
從各項金融韌性指標來看,台灣在戰前的經濟體質普遍優於烏克蘭開戰前的情況,這歸功於長期以來嚴格的金融監管與審慎的財政政策。
這些優勢代表台灣具備較強的抗壓能力,但絕不代表我們可以掉以輕心。個人仍需做好萬全準備,因為即便整體經濟韌性較高,戰時的金融衝擊仍將是全面性的。
確保交易能力:當金融系統失靈時
有效的備援工具
1
家中存放現金
準備
2-3 個月生活費
的台幣及美元現鈔,應對電子支付中斷
2
分散銀行存款
將存款分散於多家銀行,避免單一系統遭攻擊時所有資金凍結
3
多樣化支付工具
熟悉使用信用卡、悠遊卡、台灣Pay、Line Pay、Apple Pay等多種管道
戰時無效的工具
實體黃金
— 難以分割、驗證真偽且不易於日常交易
境外銀行存款
— SWIFT系統可能中斷,無法匯回台灣
境內銀行外幣存款
— 外匯管制期間可能無法提領或轉換
資產保值策略:對抗貨幣貶值的配置藝術
不同類型的資產在戰時面臨截然不同的風險。瞭解各類資產的特性,是建構防禦性資產配置的基礎。
名目資產
風險:
最高
現金、存款、債券、保單
價值以固定貨幣單位計算,直接受貶值與通膨衝擊
實質資產
風險:
中等
房地產、股票、黃金ETF
價值會隨物價調整,具抗通膨特性但仍受市場波動影響
外幣資產
風險:
較低
美元、歐元等強勢貨幣資產
可規避本國貨幣貶值風險,但需考慮匯兌與管制問題
虛擬貨幣
風險:
極高波動
比特幣等去中心化資產
與主權貨幣脫鉤,風險與潛在回報並存,,需專業知識
特別提醒:
負債(如房屋貸款)在戰時反而受益,因為債務的實質價值會因通膨而降低。但這不代表應刻意舉債,而是提醒已有房貸者不必過度恐慌。
個人金融韌性自我檢核
韌性指的是從打擊中恢復的能力。透過以下六大面向,系統性地檢視並提升您的財務防禦力。
收入穩定性
評估戰爭對工作的衝擊
開拓多重收入來源
確保
至少六個月
生活費的緊急預備金
預先儲備物資降低現金需求
流動性管理
熟悉所有資產的變現管道
在平時進行變現測試
預備網路中斷時的備用方案
債務管理
戰時仍需按時繳納房貸與信用卡
維持良好信用紀錄
檢視並控制非必要支出
金融知識
清楚掌握財務收支狀況
對高報酬商品保持警惕
嚴防金融詐騙
選擇受金管會監管的金融產品
心理韌性
培養穩定人格特質
不因市場波動而大喜大悲
對未來抱持信心
將風險視為強化能力的契機
社群支持
建立可信賴的互助網絡
參與社區組織或團體
關注地方治理品質
在選舉中選擇負責任的候選人
最終防線:資訊判斷與公民責任
辨識金融認知作戰
金融領域因其專業性高,容易成為認知作戰的場域。常見手法是利用部分事實,,搭配錯誤的推論與極端情緒,製造恐慌或誤導民眾做出錯誤決策。
警惕「半真半假」訊息
學習區分「事實」與「詮釋」
建立可靠資訊來源
追蹤具專業背景、立場客觀的專家
保持獨立思考能力
避免因情緒而做出衝動決策
積極參與地方治理
個人的韌性有其極限,而村里長是緊急時期政府資源發放的最基層執行者。在地方選舉中積極參與,選擇公正、有責任感的候選人,確保危機來臨時公共資源能被公平有效地分配。
避免資產崩潰的最佳策略,是成功嚇阻侵略並贏得戰爭。而每一位公民的準備與參與,都是構築這道防線的重要力量。